如何应对高中生的逆反心理
这个阶段的孩子,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变。生理上在变,心理上也在变。这个时候,老师常常会发现个别学生难管教;许多家长也会抱怨孩子越来越任性。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在当前,逆反心理是中学生中存在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很有可能出现青少年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更严重者可能出现犯罪心理。
家长——走进孩子内心世界 父母应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信任孩子,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而只有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了解他们丰富的智慧和细腻的内心世界,才能与孩子更融洽地相处。还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允许并积极邀请他们参与家庭的管理。比如,让孩子利用周末尝试做家长,由他们安排各个成员的活动,这不仅展示了孩子的能力,同时使他们做到了换位思考,加强了与父母的情感。家长应该避免以下4种错误的教育方式: (3)讽刺、挖苦。这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失去学习的信心,对家长的教育产生反感。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青少年往往缺乏正确的认知能力。这时候,要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家长、老师,抱着宽容的态度理解他们,还应该把握自己,经常提醒自己,虚心接受老师和父母的教育,遇事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克制住自己烦躁和倔强的情绪。同时,青少年还要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发展自我价值。 不可否认,逆反心理也有一定的正面效应,如自我意识较强、勇敢、坚强、好胜、能求异、能创新。还可以防止一系列不良品质的形成,如孩子在不顺心受压抑的时候,敢于发泄,不会有畏缩心理,也不会保守、逆来顺受。在充满竞争的年代,我们应善于发现青少年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和优良品质。
高中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髙中生的“烦”稍不留神就会转化为逆反。髙中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很多方面和初中生的逆反心理成因是相类似的。在这里,我们还想特别强调以下几点原因: 1.宠爱中长大的独生子女抗挫折能力差,逆反心理强。 现在的髙中学生,尤其是在城市中长大的高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事事顺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像小皇帝、小公主一样地成长起来的,既很少受到挫折也就不知如何应对挫折,又因为是被宠大的也就很少懂得跟别人相处的艺术,以及怎样体貼和照顾别人。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自小养成了高傲、自私和心胸狭小的性格。在进人中学以后,因为自我意识和独立性意识的高涨,这些孩子更是容易变得固执己见,惟我独尊,缺乏包容、忍让、体谅、亲和的心理,听不得逆耳之言,受不得委屈和挫折。一旦出现稍大一点的挫折,承受力是很弱的,有时甚至一触即溃,心理上很容易出现偏差,当然也包括出现逆反心理、敌对情绪等。 有名髙中生原先在班上学习努力,成绩也是相当不错的,一般都能排在前几名,在班上老师和同学也都很重视他。可是后来因为父母工作调动,他也随之到了外地,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他很不适应,总觉得老师对他也不够重视,同学对他也比较冷淡,上课时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成绩下滑很快,他自尊心又强,从不肯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父母亲问起情况,也总是说“还好”,一次期中考试他竟然一下子跌到全班的接近二十名。这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认为这首先要怪父母亲工作调动打乱了自己的正常学习进程,其次要怪现在的老师和同学对自己太不重视和热情,但却不愿从自身找原因,怨天尤人,看谁都不顺眼。爸妈平常很宠爱他也很少批评他,但见他这一次考得实在太差,就不免多说了他两句,结果他又羞又恼,竟然跑到一个网吧里打游戏,连续在那呆了四天四夜。等爸妈好不容易找到他的时候,发现他不仅人已有些虚脱,连精神状态都有点不大正常了。 2.家长的照顾太过,要求、管束太过。 相当多的髙中生家长,既在生活上给予孩子过多的照顾,也在教育上给孩子过多的要求和管束,这两样都因为过了头而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前者使孩子的实际独立生活能力很差,心理承受能力很弱,而后者又加重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负担,使得孩子更加不堪重负。特别是,一旦孩子做得不够出色〈主要是学业上一些家长、老师就显得不耐烦,怨言充塞于道,而很少再给孩子好脸子看。作为有着很强的自尊心的髙中生,得到的多是鞭策、不满、刺激的言辞,而很少有肯定、赞美、理解和支持的,久而久之,他们难免有深深的主体失落意识,他们就会变得焦躁郁闷,冷漠消极,常常以一种逆反的心态来应对外界施加给他们的压力。 有一位母亲在家里是十分辛苦的,家里的家务活她一个人几乎全包了,从不让孩子插手。但她17岁的高中生孩子更多地体会到的却是母亲的不近人情,因为母亲从小对他实施的就是极为严厉的管束,直到他17岁了有时仍然像他小的时候那样打骂他。他的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就是这样母亲也从不轻易地给他娱乐的机会。有一段时间他偷偷地迷上了足球,晚上回家有时就会迟一些,回来母亲照例是一通臭骂,他越来越反感母亲,也不大理睬她。这以后不久的一次测验他考了个第九名,母亲等他回来顺手就抄起一根木棒向他没头没脑地打,嘴里还痛骂着,“我让你再踢球!我让你再踢球!考这么差居然还有脸这么晚回来,今天我非要好好教训教训你,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没关系……”儿子被打得腿青手肿,终于愤怒地夺过木棒,向惊呆了的母亲的身上一下下砸过去…… 3.家长太多的说教、唠叨、比较。 家庭教育以潜移默化为最高明,而说教远次之,唠叨、比较更次之。其实这也是很好理解的。潜移默化首先不让孩子反感,因为它并没有强迫孩子做什么,而只是通过身教,通过家长自身的言行做榜样,使孩子打心底里信服,这样就会调动孩子的自觉向上的意识,无形中也就接受了家长所要传输给孩子的知识和信念。可是说教、唠叨首先就是建立在对孩子不平等、不尊重的基础上,孩子本能地会有一种抗拒的意识,会有一种被伤害、被轻蔑的不满,不是他所心甘情愿、口服心服的东西,又怎能让他照办遵从呢?特别是他们现在已经是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力的高中生,如果家长本人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那说教的效果就会更糟糕。 一位高三的女学生在一所重点高中读书,尽管明年就要高考了,她的内心却非常苦恼与郁闷,对考学不抱希望。原因是她和妈妈总是为一点点小事发生口角,家里几乎没有一天太平日子。她总告诫自己要尽量克制,妈妈却不是这样,总是唠叨个不停,说女儿这也不好,那也不行。有时爸爸都看不过去了,说她几句,她更是发火,连爷儿俩一块儿数落。妈妈还特别喜欢给她找榜样,动不动就拿别人和她作比较,比如妈妈同事的孩子高考成绩不错,她回家就对女儿说人家的孩子怎么用功,而她是多么的不争气,过会儿又说她一“等你高考时考个状元给人家看看!”女儿随嘴说了句“不可能”,妈妈于是就从她没志气、没自信数落起来,数落了她整整一个小时,气得她一天都没吃饭,后来跟人说起来,还断定妈妈这是“可怕的更年期综合征”。 4.家长只问分数不问快乐。 有些家长最头疼的就是孩子不爱学习。但是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爱学习?因为学习有痛苦,所以不爱学习。可是家长很少注意到要帮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寻找快乐。而且只重视孩子分数的家长,同时也很忽视孩子的其他兴趣和其他特长,总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使孩子很难有强烈的学习动力。而据专家们分析,学习动力来自于:信念、目标、兴趣、爱好、好奇心、被承认、被赞赏、成功的体验、责任感等等;大多数兴趣、爱好产生的原因是对某一事情的成就感,而成就感的产生源于被肯定、被欣赏。 一名18岁的高中生,是个性格比较内向的男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成绩也一直不怎么好,在家里他爸爸总是因为他成绩差骂他笨、愚蠢,让他感到自己到这个世界上来纯粹是一个错误。他虽然厌恶学习,生活中几乎没有任何欢乐可言,但并不埋怨谁,认为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是自己“活该”,谁让自己生来就那么笨呢?他上的是职高,他断定以自己的基础铁定是考不上大学的,到毕业时学校给一个毕业证也就完了。然后又该到哪里找工作呢?他觉得自己很没用,学习差、反应慢、性格“肉”、没目标,所有这些加在一起,注定他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他爸常说他:“要我是你,早跳楼死了,活着还有什么劲儿?”所以他想等毕业以后先找找工作看吧,真要找不着,就照爸爸说的做! 5.父母不和,家庭气氛紧张。 在气氛和谐宽松的家庭中孩子―般都不会有什么太强的逆反心理,这样的家庭不仅是孩子温暖的港湾,也是潜移默化式教育的最佳课堂。可是在父母不和、气氛紫张的家庭中则完全相反,家庭成了父母硝烟四起的战场,战争三天两头煨发,“和平不过是子弹与子弹间的沉默”。在气头上的父母既顾及不到自己的形象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不良影响,也不管这种气氛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多大的负荷和创伤,有时还会迁怒于孩子,拿孩子出气,孩子成了钻风箱的老鼠——两头受气,在这样的情况下,心情既紧张愤懑又严重失落的孩子很少会不出现心理偏差的。 一位髙三男生,今年就要参加高考了,他的成绩非常好,老师说,按他的程度考上北京的名牌大学没有问题。老师喜欢他,同学羡慕他,可他们都不知道,他的心里有多深的痛苦。在家里,他没有温情和快乐,父母就从来没有和睦过。他们吵架、分居、互不关心,更谈不上给孩子温暖。在这样的家庭里,他对父母只有怨恨。幸好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成绩极好,他的目标是中国人民大学。他想好了,只要他离开他们,就不再回家,永远不看见他们。他的心早被他们伤透了。 6.家长忽视对孩子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 有人说,有多大的胸怀做多大的事情,这话是有道理的。而现在的一些家长教育子女的观念偏颇,过于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忽视了对孩子人格的锻炼、品德的教育。但是孩子的品德和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是伴随孩子一生的因素,是关系到鲁迅先生所说的塑造“完全的人”的问题。再加上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在宠爱甚至溺爱中长大,耐挫力差,甚至会为一点小事就会爆发逆反敌对情绪,发生暴力行为。 某高中生不仅成绩优秀,而且是班上的一名学生干部,在学校和家里都是众人眼中的骄子,让老师为之自豪,家长为之骄傲,这个学生自己也自视甚髙,容不得别人对自己一点轻慢,在班上说一不二。在学校里他对陌生的同学做自我介绍都不说我叫什么名字,而说我就是谁。但是因为他一段时间对班上某位女同学很关注,不久就有人私下开始传闲话,他很快就利用自己在班里的威望查到这传闲话的同学。当天下午放学以后,他直接把这个同学叫到操场上问话,越说越怒不可遏,一时冲动起来竟用水果刀当场将同学捅死。 7.家长忽视两代人天然的差异,不重视沟通的技巧。 髙中生要求尊重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家长如果仍然把他们当作训导而不是对话的对象,他们就会十分反感。但一些家长习惯了居高临下的训导式教育,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沟通,也更没有和孩子交朋友的概念。这样孩子很难听得进去家长的话,本来的一些良好的教育意图也因此而落空。此外,两代人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因此,家长与孩子之间若是对此缺乏清晰的意识,不能够相互体谅,而是各自都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对方的思想和言行,难免方枘圆凿,互不相容。 —位妈妈和她的高中生女儿就是如此。比如说母女俩一道上街返家。公交车太挤,照母亲的习惯,再等一辆,女儿却一伸手打了个“的”,尽管家里现在经济很宽裕,打一次“的”未尝不可,但母亲心里总感到这有些奢侈,有一股别扭劲儿,所以一下车就好一通数落女儿,说自己当年怎样怎样勤俭节约来着,女儿则说当年是当年,现在不已经不是当年了吗,老是翻那老皇历有什么意思呢,照你那样什么都以过去为标准,时代还要不要进步了……像这样的分歧还多的是,双方经常是意见相左,争执不下。女儿往往为此“多云转阴,有时小雨”;母亲则忿忿不平,怒气冲天,亲情之间出现分歧、出现裂痕。 8.忽视孩子对情感生活的渴望。 进入青春期中期的高中生,对情感生活的渴望高度髙涨,但是直至目前,我国的青春期教育还是很不普及和很不健全的,家长不管,学校老师也不教,基本上是处于任由孩子们自发摸索的一种盲目状态,而且通常只能像做贼一样地偷偷摸摸地进行。因为这种摸索是不被鼓励和支持的,当然也更没有正确、正常的引导,所以高中生们在自发探索的过程中很容易误入歧途。此外,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还没有真正从过去的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上来,在许多地方、许多学校,仍然是考分决定着一切,对学生的情感需求是相当漠视的,对于青春期孩子普遍出现的对于异性关注上升的现实,教育者不是采取正确引导的方式,而是严厉的压制和禁止,这很容易激发高中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他们有时甚至故意跟说教者在这方面“反其道而行之”。 9.父母互相抱怨。 有些父母只要孩子稍微出了点问题,不是齐心合力地帮他找出问題的症结所在,从而及时地使孩子排除问题,走上正常的轨道,而是一味地互相抱怨,互相指责,没完没了。好像孩子成了一个肮脏的皮球,双方都要确定是对方把他踢得这么脏的,可就是没有一个想到先赶快帮他洗一洗。其实问题的关键不是在这上面的,而是在于怎么想法帮孩子解决掉问題,下一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以及对类似可能会犯的错误的预防。家长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互相抱怨的做法不仅无济于事,而且会让孩子产生更严重的心理偏差,会让他感受到爱的失落,激发他的孤独、厌恶、羞辱、绝望的心理,以至产生更为严重的逆反情绪。 10.不合理的教育也是产生学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我们已经一再强调的旧的应试教育的严重后遗症之外,由于高中较初中来说,课程增多,难度增大,又面临着高考的严重考验,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特别重。而且我们的传统教育又一贯缺乏国外一些先进的愉悦式的教育方法,许多老师仍然习惯用过去的“管制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控制在小圈子内,“管”字当头,“灌”字为先,约束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思维的开放。在学校里除了死气沉沉的学习就很少再有别的什么了,再加上尖子生毕竟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高中生普遍处在一种压抑和紧张的状态,很容易因为厌倦、苦闷等原因,产生对学习、学校、家长、老师等的逆反心理。 在一次全国人大会上,论及不合理的教育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后果,一位代表宣读了一封由两位离家出走的学生写给老师的信,可以说是极具代表性的,其中有这样一段内容:“可敬的老师……您为了我们升学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我们了解,但不能谅解。因为您在牺牲家庭、牺牲自己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在您废寝忘食的教育下,我们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没有看电影、电视、欣赏音乐的时间,同时也没有个性,没有了思想。我们只是您手下操作的机器人。如果读书和牺牲是分不开的,那我宁可不读书……” 11.高中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比初中生更多了,大量的良莠不齐的信息对他们的影响也是复杂多端的。 成年人在其间都很容易迷失,更何况是判断能力尚不够强的髙中生,一旦他们尚显稚嫩的心灵承受不住过多的外界信息的刺激,他们就有可能采取一些可能是极端的宣泄方式,逆反心理和由此引发的一些过激行为也就应运而生。此外,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自认为是成人、是青年,而不是少年、小孩子了,但因为他们的中学生身份,毕竟他们还得不到社会对待一般走上社会的成年人那样同等的对待,在他们眼中,不公平的针对他们的歧视比比皆是,这也很容易让他们“气不忿”,从而产生对由成人所主宰的社会的不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