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通天路,松岭放凤坡
——探寻盱中人石板路印迹,弘扬新时代石板路精神
江苏省盱眙中学关工委 钟如明
东楚京畿,南宋咽喉,巍巍古都梁,群山叠屏障,淮流东逝听汤汤。
沁心何处,玻璃泉侧,一酌齿牙芳,地灵人自杰,英才蔚起焕文昌。
学程如山拾级上,好儿女兮当自强,努力前进兮,他日好作国家之栋梁。
各位同学:
淮水之滨,第一山上,有一所响誉省内外的四星级省重点中学,这就是有“千年书院,百年学府”之称的江苏省盱眙中学。老校区,尽揽东南之美,晴则青山耸翠,雨则淮水流韵。书声墨香,山水人文,相得益彰。新校区,环境优雅,交通便利,设施先进,是一流的现代化校园。千年沧桑巨变,百年风雨兼程,盱中发展的每一处细微变化,无不回响着盱中人追梦前行的铿锵足音。盱中人凭着“无怨无悔、乐业敬业的奉献精神,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求实精神,敢为人先、大胆探索的创新精神”,实现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华丽转身。“石板路精神”成为盱中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盱中人奋进历程的精华集萃,也是鼓舞盱中人追求“制高”,建设新盱中、建功新时代的精神动力。
培根铸魂:书院文化积淀盱中精神
石板路,诗意而励志,她能成为盱中精神的代名词,是与盱中特别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办学条件、特定的历史背景紧密联系的。
第一山巅,绿树掩映,松木参天,环境优美,自宋代开始,崇圣书院、淮山书院、登瀛书院、敬一书院、泗州试院等均建立于此,无数学子在此研习经典,求知问道,孕育了浓郁的历史文化。学校位于山顶,当年最早与外界联络的通道仅是一条崎岖的山路,盱中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青色的块石铺就了一条曲折、陡峭的登山小路,名曰“石板路”,从第一山的魁星亭蜿蜒而上抵达校园。登山,俨然成为了盱中学生的必修课。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盱眙,还是全省为数不多的贫困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教育整体薄弱。当时的盱中,一方面,校舍简陋、设施落后,吃水难、行路难,这些都制约着盱中的发展;另一方面,山城的老百姓教育观念落后,导致一流的初三学子很少到县城读盱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通过报考中专、师范跳出了农门。
艰苦的办学条件、优秀教师和优质生源流失,致使盱中的教学质量长期在低位徘徊。面对严峻形势,家长不理解、社会不满意,教师心灰意冷、学生前途渺茫,盱中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学校发展举步维艰,1987年姚祝礼校长任上辞职,引起盱眙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焦点。
在这样不利的背景和巨大的压力下,1988年,杨德华同志调任盱中校长,为改变盱中的落后面貌,从软硬两手发力,一方面,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变盱中的校容校貌;另一方面,改革学校的管理体制,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他依托盱中崎岖的求学登攀之路,结合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并弘扬老一辈盱中人不怕吃苦、迎难而上、勇攀高峰的精神。遗憾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991年初春,杨校长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溘然长逝。虽然人走了,但他的感人事迹和教育情怀永远地留在了盱中校园,他身上凸现的为教育事业、为盱中发展、为全县莘莘学子求学成才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给盱中师生留下了永久的、深深的烙印,坚定着盱中每一个人改变落后面貌的决心。
同年四月,年仅37岁的李加农同志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任盱中校长。他带领领导班子针对盱中艰难发展历程和教师“大专化”、“年青化”、“本地化”的“三化”现状,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创新管理,锐意改革,制定盱中近、中、远期办学目标,开展学风、教风、校风“三风”建设,提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名校战略,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他强调物质条件匮乏但精神不能荒芜。
那一年开学,学校举办了一场“我爱我生,我敬我师”的师生互动演讲比赛,没想到全场师生激情互动,大家携手高唱校歌,在泪水中彼此鼓舞;田径运动会篝火晚会上,高三十名学生,从十个不同方向,点燃火炬,点燃盱中崭新的希望……这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场景,激励着每一位盱中人踏着石板路、拾级而上,不断攀登。
改革焕发了生机,管理凝聚了人心,学校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93年盱中顺利通过首批省重点中学验收,奠定了盱中的名校的地位,李校长顺势提炼总结出振奋人心的"无怨无悔、乐业敬业的奉献精神;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求实精神;敢为人先、大胆探索的创新精神”,称之为“石板路精神”。从此,百年书院艰辛历程凝结而成的“石板路精神”,成为当年盱中人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也成为一代代盱中人奉献求实、不断登攀的价值追求。这一精神从诞生那一刻起,便如一盏明灯,指引着盱中人追求卓越,创造奇迹。
德厚流光:众志成城创造山顶辉煌
盱中创造了“石板路精神”,“石板路精神”也成就了盱中。
在“石板路精神”的鼓舞下,学校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教师们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工作中奉献求实、开拓进取,学校的校容校貌也随之发生了巨变,琢玉楼、树人楼、逸夫楼、登瀛楼拔地而起,体育场平山而建,音乐台闪亮登场,书法碑林竹影在壁……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全校齐心协力,共同创造了盱中一段段“奉献、求实、创新”的佳话。
秦家琪,1987年任年级主任,1991年任副校长,分管90-93、96、99届高三。在2016年盱中96届校友20周年返校活动中,有位校友深情回忆,秦校长总是早晨第一个到校,去学生宿舍喊他们起床,督促他们洗脸、叠被、扫地、整理内务;接着又督促他们早操、早读;每天晚自习结束后,都要到学生宿舍,督促他们按时上床睡觉,总是最后一个离校,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在盱中,像秦家琪副校长这样的责任担当、负重前行的人很多,他们为盱中发展,付出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甚至,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他们中还有庞中银、程其嵩、赵素礼、刘兴东、樊金林、王大章、刘成彪、柏玉基、陆维照、李伟等同志,他们是最美的追梦人。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他们是老师,却无暇顾及自己孩子的学习;是爱人,却很少分担家庭的义务。他们献给父母的,是一份惦念与牵挂;留给爱人的,是整日的忙碌与寂寞;而欠下自家孩子的,是一串串无法兑现的承诺。
郭仁安,一名老教师,患有严重的肾炎,长期的病痛折磨,使他的精神和肉体受到严重伤害,给他的家庭带来重重困难。但他三十年如一日,慈父般关爱着每一个学生。每当病情发作,腿肿得厉害,无法站立,他就坐着授课;每次去看病,都是在学校和年级领导再三催促后才去。
在盱中,像郭仁安老师这样敬业乐业、无私奉献的老师数不胜数,他们中有德高身正、受人尊敬的语文夏广溥、杨岳峰;有风趣幽默、干脆利落的英语蔡莉、张德平老师;有诲人不倦、缜密细致的数学朱超、周家宽老师……他们是“石板路精神”的创造者、践行者。每天凌晨,他们顶着繁星踏着石板路上山;深夜,他们伴着月亮踩着石板路回家。
他们中还有百世流芳的老一辈,如张幼兰、程玉西、蔡天祥、姚德芬、谷公胜等老先生;
还有见证盱中世纪辉煌的邱长明、叶长春、孟繁本、江少平、冯殿福、李朝青、董正清、朱克勤、杨本查等现已退休的老教师;
还有一批当年的青年骨干,为盱中奉献几十年,现仍奋斗在教学和管理一线的王在堂、郭勇、王树祥、时国庆、郑顺安等老师。
盱中的教师是平凡的,也是卓绝的。他们用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圆了莘莘学子的成才梦,正如校友万九如将军为学校所题写的楹联所说:“石板通天路,松岭放凤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石板路变成一条成才的通天之路,盱眙中学也成了名副其实的一山凤巢。
如果把盱中教师爱岗敬业的事迹写成文字,那肯定是厚厚的一本书;如果把盱中教师忘我工作的情怀谱成乐曲,那一定是一曲动人的乐章。正是这些老师的求实奉献,忘我工作,才让盱中“石板路精神”有血有肉,成为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书写着第一山巅的神奇传说。
1998届李同学,身患肾炎,有时痛的汗珠如黄豆粒般直冒,但她看到老师带病坚持工作深受感动和鼓舞,她克服困难,一边看病,一边苦读,并立志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用所学知识去治好许多像自己一样被病痛折磨的人。有梦的孩子是最可爱的,终于,她梦想成真。当她拿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全家人喜极而泣。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这样的书香校园里,像李同学这样勤奋刻苦、自强不息的学子很多很多,他们不管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仍然追逐梦想、努力拼搏,他们中有背着母亲上学,一边照顾失明的母亲,一边读书的;有身残志坚,拄着双拐勤奋苦读、终于圆梦大学的;有身患绝症但仍坚持读书,最后考上大学的……正是这样一批优秀的学子,感动并鼓舞着另一批盱中学子,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登山,已经成为盱中学生的必修课,“石板路精神”,也内化成为盱中学子的内在品质并代代相传。
庞中银同志主持校长工作期间,秉承“石板路精神”,追求“制高”校训,率领全校师生,再接再厉,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盱中进入恢弘时代。教育质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盱中四夺淮安大市高考理科状元,清华、北大年年榜上有名;《校园文化报》连续多年获全国校刊大奖,“市模范学校”“省、市文明单位”“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荣誉纷沓而至。《新华日报》《江苏教育报》等多种权威报纸杂志,分别以《石板路的变迁》《凤巢》《山顶上的百灵鸟》《且看东南第一山》等为题,大篇幅集中宣传盱中的办学措施和办学实绩,从不同角度讴歌了盱中人践行“石板路精神”的教育情怀和担当。
盱中声名鹊起,一些家长以把子女送进盱中读书为荣,当年到盱中借读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北有北京,西有兰州、成都,南有上海、南京等,这些大城市的孩子们慕名前来求学,在盱中学习,是一件令人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盱眙县委、县政府对盱中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号召全县学习盱中人的“石板路精神”。 时任盱眙县委书记赵鹏同志(后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提出在全县总结并推广盱中“石板路精神”,他说:“盱中人创造了石板路精神,用石板路精神改变了盱中落后面貌。盱中人的经验已经超越盱中的范围,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盱中的工作实践证明,在我们经济欠发达地区,靠解放思想,苦干实干,完全可以创造出一流成绩。”时任县长王友富同志(后任江苏省淮安市副市长)说:“盱中人的敬业精神,不是一般低层次的敬业,而是不断攀登、不断追求的高层次的敬业。”
江苏省盱眙中学成为一所在省内外享有一定美誉度的品牌学校,江苏省时任分管副省长、江苏省教育厅主要领导,以及淮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等,都曾来过盱中视察调研,都对盱中人的石板路精神和所取得的辉煌成绩给予肯定和赞扬。
继往开来:求真崇德续写华美篇章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今天的盱中新校园,花团锦簇、绿树葱郁、鸟鸣啾啾、书香四溢。崇圣楼南侧,览胜亭古朴典雅立于高丘之上,四周有致分布着老井、日省池、状元桥。览胜亭南北两侧各有一条石板路,南侧石板路旁立有盱中老教师、知名书法家张幼兰老师亲笔题写的“奉献、求实、创新”石板路精神石刻,北侧立有知名书法家张爱萍题写的“石板路精神”题记。石无言而文有情,驻足在石刻前,抚今追昔,不由得让人心潮难已。
今天,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起跑线上,以“制高”为校训,学校如何抢占教育腾飞的制高点,教师如何抢占教学生涯的制高点,学生如何抢占人生发展的制高点?如何弘扬石板路精神,为民众育英才、为国家建功业、为民族立脊梁?成为盱中人新的时代课题。
教育是需要光亮的,也是最能焕发光芒的。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也只有在这种唤醒之下的成长才是由内而外的、持久而有力量的。盱中人“求真、崇德、尚美”的校风,正契合新时代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任务要求。
1.求真,勇于实践、知行合一
温室里长不成参天大树,马厩里养不出千里战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同学们要关心社会、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明确责任、担当使命,形成能力素养,将小课堂和大社会统一起来,把理论学养和身体力行结合起来,树立实践参与的标杆,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担当精神。
盱中校友庞中和,探索实践、孜孜以求,终成国之栋梁,任联合国原子能机构专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热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89届盱中毕业的李全博士,求真励行,勇于创新,成为国家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项目负责人、国家知识创新工程引进国外杰出人才、中科院“百人计划”荣誉获得者、东南大学兼职教授,2019年6月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2.崇德,自我塑型、成就大我
5G时代,信息泛滥、价值多元、让人善恶难辨,当代高中生与100年前的“新青年”相比,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显得相对匮乏。有的人思考问题习惯于从“小我”出发,认为独立就是“独享”,自由就是“任性”;有的人理想信念淡化,是非观念混淆,凌云之志丧失。若任其错误思想疯长,必然害已损人,贻误前程。我们应该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修剪旁枝斜条,自我“塑型”,清扫思想垃圾,树立正确的“三观”,树立成才报国志向,胸怀家国天下,珍惜韶光勤奋斗,成就大我苦学习,在搏击新时代中实现人生价值。
2000届盱中毕业的吉祥同学,在收到南京师范大学通知书之际,毅然投笔从戎,应征入伍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队干部,今年武汉抗疫战争打响后,他主动请缨,到抗疫一线治病救人,担任武汉火神山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在武汉期间,吉祥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我将无我,不负使命。
2014年考入南京大学的新生代学子李浩同学,2016年获得全国大学生建模竞赛二等奖,保送南大直读博士并获得2018年博士新生校长特别奖学金,2019年5月参加《诗意中国》节目并取得成功,成为南京大学招生宣传的形象大使,得胜而归的李浩对母校满怀感激。他在母校怀抱中,从青涩稚嫩的少年成长为担当有为的年轻人。李浩说,我们是春晖下的寸草,每一次的出征,都是对母校绵薄的报答。
3.尚美,彼此成全、向美而生
时间流逝,许多东西会消亡退化,但美的东西永恒不变。教育是向美而生的事业,师生一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最后各自成为立体、丰富、完整的人,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其中固然需要技巧,但更当超越技巧层面,走审美创造的道路,唤起对美的期待。师生之间相互启迪、彼此成全,在共生中都变得更加美好,进入“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境界,彼此都用心灵的VR定格下其中许许多多的片段,使那些片刻成为永恒。在这种互相映照的关系中,照出彼此的美好,收获各自的魅力人生。
顾工、庄一兵两位校友,凭着对美的灵感,对艺术的热爱,孜孜不倦地求索自己心中的美。顾工书法,笔势流畅,俊逸挺秀;一兵绘画,水墨之韵,写意人生。他们都成就了自己的艺术人生,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宽广;2003年工作的周志国副校长,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他探索数学之美,精确表述、完美演绎,将高深的数学原理讲得通俗易懂,让学生领略数学的魅力,成为深受学生爱戴的数学老师、金牌教练;胡跃进校友,展示速度和力量,塑造运动之美,成为江苏省短跨队主教练,2018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一等功”。
音乐之美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之美使人赏心悦目,诗歌之美能动人心弦,数学之美使人严谨深刻,哲学之美使人获得智慧,科技之美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无论在盱中的校园里,还是毕业以后,盱中学子向美而生、各美其美、充满魅力。
“走的再远,也不要忘了来时的路”。我们记述历史,是为了以历史对照现实,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重温记忆,是为了从先进身上汲取精神食粮,创造新的辉煌。循着盱中前辈的足迹,我们清晰地看到,正是一代又一代盱中人艰苦奋斗、顽强进取,才有盱中今天的荣耀,“奉献、求实、创新”石板路精神已经融入盱中人的血液,成为盱中人的精神灯塔。
今天的我们,站在新时代、新校园、新高考的起跑线上,既要倍加珍惜前辈创造的成绩,继续弘扬“石板路精神”,更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磨砺意志、坚定信念,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用青春和汗水创造让母校骄傲的新荣光、让世人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为奋进新时代、迈向新征程、共筑中国梦,增光添彩,续写华章。
同学们,奋斗吧!“石板路”上前行的盱中青年,我们都是追梦人!